華特于1988年成立,他1990年便加入公司,現已入職華特30年整,1959年出生的他已61歲,花甲之年依然堅守在公司最前線發光發熱,他就是泉州嘉木瀝青廠區負責人——駱廠長。
——引子
1967至1977年間,中國高考中斷了10年,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駱明富僅取得了中學文憑,最初入職華特時擔任駕駛員職務,一干就是18年。
所謂干一行、愛一行,駱明富回憶自己在華特的18年司機生涯時,伴隨著微笑,談吐中透露出自豪和自信——“那18年開車,我一次事故都沒發生過,連特別小的刮擦都沒有!”
時光回到2002年,那天駱明富載著領導們從福州趕往廈門,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正飛速疾馳,駱明富突然向右變道將車子緊急駐停在應急車道。正當眾人一臉不解的時候,駱明富說:“右后輪可能有問題”。果不其然,下車后大家發現那個輪胎上起了大大的鼓包,如果再繼續高速行駛下去爆胎的話,后果可能不堪設想。眾人都嘆服駱明富的駕駛經驗——在他人完全沒有感受和意識的情況下駱師傅竟能判斷出來輪胎有問題。
類似的經歷,不止一次。駱明富早上8點便隨業務同事從廈門出發驅車前往300公里開外的龍巖市長汀縣,到目的地辦完事情簡單餐食過后,又馬不停蹄趕往距離長汀600公里的寧德福鼎,到達時已接近次日凌晨。
1天1000公里的駕駛里程可能很多年輕人也能完成,但愿意用18年時間去時刻備戰這1000公里的人可能就會少一點,這樣風雨18年連一點小刮擦都沒出現過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與此同時,像駱明富這樣深愛著自己崗位、提起來自己開車之履歷又自豪又自信的人,可能就更加鳳毛麟角了。
2008年,駱明富已49歲,再要跑那樣的1000公里恐怕會力不從心。他自己也早早意識到這一點,于是在2008奧運年,他通過公司考核,成功轉型成為華特瀝青廠區負責人。對此,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便開始講了——老駱是因為和領導關系好才做的廠區負責人、老駱是因為后面給高總開了那么多年車,高總感恩......
華特是私企,經營管理一定是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好好經營都很不容易了,哪里會允許搞什么特殊關系。其實駱明富后來能勝任瀝青廠廠長,有三個自身條件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是他在入職華特前,有過10年海上船員工作經歷。那段履歷使他對機械運作有著相對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航船相關方面的知識經驗更是別具心得。2008年4月28日,泉州后渚港(當時華特在后渚港建立了瀝青廠)迎來建庫后第一條瀝青船,新碼頭新廠區首次接船過程中卻出現管道漏油問題。
當時華特瀝青生產系統的總負責人甘輝總工也在現場,在大家一時間都沒反應過來可能是哪里出了問題的情況下,駱明富當下便給出推斷和分析,后來也是根據他的提議解決的問題。原來是碼頭那邊用來支撐管道連接閥門的支架是焊死固定的,別家公司其他品類物料入庫可能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我們瀝青需要在高溫下才具有流動性,加熱后管道會膨脹,連接閥門那邊被焊死沒有留出這部分伸縮間隙,那這部分形變應力就使傳輸線產生裂縫從而導致漏油。甘工對駱明富的經驗和勁頭很認可,后來駱明富能去瀝青廠區工作也是在甘工的舉薦下獲得考核機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道的經驗一定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得來的。除去10年的船員經歷,駱明富對于瀝青廠區現場能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更加得益于他此前在華特的18年間一有機會就主動的觀察和學習瀝青及瀝青廠區相關知識的精神力,這便是他能從司機崗轉到廠區負責人的第二大自身條件因素。
沒有這些先決條件,他是絕無可能做得來瀝青廠負責人的。就像一位專司財務工作的同事,如果他20年對瀝青及瀝青廠的相關知識從來不管不問,他最后可能勉強擔任財務總監,但他絕不可能勝任瀝青廠區負責人。
第三個條件可能是所有大小團隊管理者都必不可少的品質——擔當。目前,華特很多瀝青廠區負責人都曾在駱廠長團隊工作過,他們都表示在駱廠長身上學習到了可貴的東西,筆者認為他們所說的可能就是一份“擔當”。
唐山廠區廠長李金瑯回憶:“2008年9月我還在泉州后渚港瀝青庫現場實習期間,生產下達隔天要發貨的任務,但是需要當天凌晨要備好貨。我跟班長從12點開始備貨,凌晨兩點多了發現駱經理還到現場來查看生產及備貨情況。這個令我深受感動,也一直激勵著我要向他學習。”
連江廠區廠長高泉彬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莫蘭蒂”號臺風來襲時的一個小插曲,那年駱明富56歲。臺風過境時他帶頭值班值守,到了晚上一點多,大家心疼“老人家”身體讓他稍微去瞇一下,但他還是一直堅持著值班,直到凌晨5點多風雨趨于平靜,他才去小瞇了一下。天一放亮他又趕緊起來開始檢查廠區的受損情況。高泉彬感慨道:“雖然熬夜通宵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輕松的事情,當時他那個年紀的人通宵可想是相當有挑戰性的!”
駱明富到瀝青廠工作后曾分別被泉州市港口管理局評選為“2013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及“2016年度港口安全先進個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可以一直秉持初心,直到2020年,61歲的駱明富依舊如初的拼搏在一線,農歷2019年的除夕夜,駱明富便是和同事們一起在泉港嘉木基地渡過的。自2017年調至嘉木廠區后,駱明富其實一直都在持續著打一場硬仗。
泉州嘉木廠區原屬于福州三木公司,于2008年建成,2017年被華特收購。收購不久后駱廠長便調到三木,剛上任時所面臨的情況真可謂一團糟。
首先是團隊的問題。一來老三木能做到不得已被并購確實也存在著一些不太良好的處事風格,比如修好的螺旋桿寄回來了,卻放在角落許久無人問津;二來新的公司、新的管理模式引入,各方面都會有一個磨合期,有的細節甚至顯得格格不入,都很正常。
就拿一個小細節來說吧。以前,在老三木的體系里面,生產班組長在現場有絕對的話語權,在整個生產線廠區負責人的職權是居于二線的。駱廠長剛調去三木時,當時就有一位三木老班長表現得很強勢,安排班組其他成員工作時總是吆五喝六的,同事們打趣道“總感覺別人欠他錢似的”。為此,駱廠長當面說過他好多次,他卻毫無扭轉的跡象。
直到有一次,生產線尾氣抽風機出問題。那位班長修理時駱廠長在旁邊講說“這個方式可能不太對,應該那樣......”,但他全然一個字都不會理會,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去做,駱廠長也只好默默看著他做,結果做至不到三分之一便完全錯亂。這時,駱廠長直接自己拿過來設備重新拆解后逐步詳細的示范“這個拆出來的目的要干嘛,然后這邊裝下去的會起什么作用啊?然后角度要怎么怎么調整......”,很快便解決了問題。
很多老三木員工可能原本以為駱廠長過來就是“管人”的,哪會料到他自己竟動起手來維修設備?哪會想到他和機械打交道已經有40多年的經驗?更加令人驚訝的是他能像導師一樣那么用心地給大家講出這么多實用的干貨!駱廠長說;“自那以后感覺他們就慢慢變了,對工作有了新認識,遇到設備不懂的會主動過來問我,對工作的態度慢慢就比較好了。”
由于廠區周邊有村莊,隔三差五就會有村民投訴。雖然我們的各項相關證書都很齊全,但有百姓投訴,相關部門就要例行公事前去檢查,這樣還是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作業。嘉木廠區當時建成也將近十年,公司綜合考量之下很快便將所有關鍵設備設施做了更換,特別在環保上整個廠區都進行了當時國內幾乎最優化的配置。但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不愉快的小插曲。
駱廠長回憶:當時有位小伙子打電話過來很兇,還說后面要找到我們廠區現場說事,駱廠長索性就主動邀請他到廠區解決問題,第二天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小伙子,長得精壯,氣沖沖的甩門而入,滿口凈是粗話,走路也不帶“長眼”的橫沖直撞,那架勢似是做好了隨時打一架的準備。
等他氣急敗壞的罵了一圈下來,駱廠長笑瞇瞇的和他說:“小伙子,我老頭子打架可不是你的對手,也不經打,關鍵是打架解決不了問題呀,不如你坐下來好好喝我幾泡茶,我們好好聊聊。”
駱廠長說自己全程把他當作是一個大客戶一樣“伺候”著,等聊到我們是華特、是廈門100強企業的時候,他終于正常接話:“我也在廈門上班,那你們公司還挺厲害的。”
后來他知道嘉木廠區已經換了新面貌后態度明顯緩和了許多,駱廠長又耐心的介紹我們全國十幾個瀝青廠布點都是如何負責任的,講了本次嘉木廠區投入了上千萬怎么改進環保,后面政府部門會請第三方做權威評估保證不會對人體帶來危害,還承諾屆時給他看相關批復檢測文件。
一番禮遇之下,那位小伙子終于態度完全緩和了下來,對駱廠長也客客氣氣的講起話來。送走這位“刺頭”后駱廠長立刻通過朋友打聽到他是旁邊先鋒村的村民,后又拜托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他家專程做了真誠拜訪,這才平息了下來,如今嘉木廠區已幾乎不會收到居民投訴。
嘉木廠區近年來逐漸步入正軌與駱廠長的努力密不可分,廈門華特集團倉儲加工事業部總經理蘇航在提到駱廠長時,對他在嘉木廠區改造過程中做的貢獻贊不絕口。但駱廠長只是輕描淡寫的帶過:“當時廠區改造很多部門都有出力,是公司總體牽頭在做,我只是配合著在現場做了自己份內的事情而已,沒有公司和各部門的支持肯定是做不成的。”30年了,駱廠長61歲了,可他依然低調、依然有擔當、依然有干勁......
結語
18年如一日,能保持零事故的司機生涯在華特是絕無僅有的。而在18年司機生涯之后成功轉型廠區負責人,一干12年,讓同事們佩服與認可,更是難能可貴。
在如今紛擾萬象、發展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背景下,可能很少有人能在一家公司一干就是30年,時代會變化,無所謂對錯好壞,讓我們拋開一切雜念,為駱明富老前輩與華特一起走過的30年致敬!